很多朋友去过或生活在江南,您对江南的印象是什么样的?想找一个小桥流水、烟雨江南的小镇生活,请问有哪些小镇可以推荐

2024-08-25 15:40:05 :14

很多朋友去过或生活在江南,您对江南的印象是什么样的?想找一个小桥流水、烟雨江南的小镇生活,请问有哪些小镇可以推荐

“江南生活”相关信息最新大全有哪些,这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接下来就一起看看很多朋友去过或生活在江南,您对江南的印象是什么样的?想找一个小桥流水、烟雨江南的小镇生活,请问有哪些小镇可以推荐!

本文目录

很多朋友去过或生活在江南,您对江南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2018年11月,从重庆坐飞机到江南游玩过了一个多星期。江南游,轻松、愉快!不像游川西、西藏怕有高原反应,适合任何年龄段的人游玩。

图1.2:杭州西湖

图3至5:浙江嘉兴西塘古镇

图6.7:上海新场古镇

图8至10:苏州市耦园

图11至14:浙江乌镇

图15至17:南京中山陵、夫子庙。

图18至20:杭州宋城千古情,图19是现场抓拍的梁祝表演,可惜,没有抓拍清晣。

想找一个小桥流水、烟雨江南的小镇生活,请问有哪些小镇可以推荐

海波房车旅行在路上第391天,2018年三月在苏州出发,计划着走遍中国,以走过浙江省,安徽省,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河北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新疆,青海省,甘肃省,宁夏,陕西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一共走过了21各省,跑了五万公里路……最近要陪孩子考高中,要在五月底可以出发还有广西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四川五个省份,大约还需要半年时间……很多美丽风景都在路上,大家伙可以在我的日记里看到每天的故事,各大平台里都有(海波在路上),希望有梦想旅行的人不要等啊?立刻就去旅行,让那些认识你的朋友知道,这个世界我真滴来过……

回答一下问题吧,想找一个江南小镇生活,不要排外?

第一:空气质量,选择生活的地方不应该有雾霾,全年都有是好空气蓝天白云,这样的地方都有高山溪流……

第二:本地人友善,生活已经很富裕区域,习惯接受外地人,本地人眼界比较远……

第三:物价生活成本,首先第一位的是房价,再就是生活用品……

集合上面的三点要点,我推荐浙江省南部区域,有高山也有溪流,空气质量优。浙江人(浙商)千百年来对外生意人,(不排外)浙江也是中国最美乡村的称呼,是其他省份和地区学习的榜样……一个是丽水市,哪里的平均海拔高度,环境优美的像画一样,哪里有很多落差十米以上的瀑布……一个是杭州市最南端千岛湖淳安县安阳乡,有千岛湖为基础空气质量优,房屋价格3-5千一平方,物价比较实惠,交通非常便利,总是能看小桥流水人家,春季到来总是有烟雨蒙蒙的江南……这里环境优美,盛产鱼,竹笋,茶叶,八十多岁的本地老人有很多,每天都去茶园采茶叶……

海波推荐的只是自己走过熟悉的小区域,说的不好还请原谅……

如何在图书馆里体验江南文人生活

谢邀!

对于这个问题,我简单说两点:第一,图书馆是文人雅士比较喜欢的地方。我们都知道,江南文人雅士非常追求心灵与精神世界的自由,注重生活品质,而图书馆(过去叫书院,再往前有书斋)是文人放松身心、自由思想的地方,也是从事风雅活动的主要场所,体现了重用、尚美、求雅的生活情趣。所以去图书馆可以和文人雅士近距离接触,更好的体验江南文人的生活。

第二,江南文人不仅爱读书,而且还长于诗文、书画创作活动。比如东晋时期的兰亭雅集、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展现了文人雅士的洒脱与风度。到后来又发展为诗文、书画、品茗、饮酒、抚琴、对弈、游历、收藏品鉴等雅集活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图书馆收藏的文献、典籍多有记载,所以常去图书馆查看、学习,也能够体验江南文人雅士的生活。

江北的扬州和江南的苏州哪个更适合生活为什么

扬州和苏州的人文环境非常相似,皆有江南风情,崇文重教,才子佳人,环境优雅,风景秀丽,园林风格也相像,扬州大部分的园林建筑和假山湖石,基本来自苏州,明清两淮盐运御史设在扬州,达官贵人,富贾商人通过大运河近乎整般苏州园林。

饮食文化上两地还是有区别,扬州是淮扬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个是淮安),讲究刀功火候,清淡养生,原汁原味,属咸鲜口,适合人群广,国宴基本都以淮扬菜为主。苏州菜属于京苏大菜(主要是金陵菜)的一个重要分支,讲究鲜甜可口、浓油赤酱,以炖、焖、煨著称,属‘’南甜‘’风格。

生活上就我感觉,年轻人适合在苏州,经济发达,消费水平高,就业机会多,节奏比较快。中老年人在扬州更愉快,‘’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休闲生活,清淡不腻的饮食,非常适合养老。再有就看你更适应哪种语言环境了!扬州是楚淮,苏州是吴越,口音差别巨大。

对于乾隆游江南体验人民的生活,才能创造康乾盛世,你是怎么看的

首先乾隆游江南并非体验人民生活,康乾盛世本来就是饱受争议的红薯盛世。以人口多却饱受饥饿的盛世?乾隆下江南游玩取乐的盛世?

游江南好的目的却不得其果

对于乾隆游江南我个人认为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事与愿违却变成了坏事。乾隆游江南主要目的是要笼络民心、监察水利、加强与江南名门建立关系、检查江南吏治、探访民情等目的,目的是好可是事情并没有往好的地方发展。

笼络民心变成失民心,由于每次乾隆游江南花费巨大,每到一处必须修建行宫,其好大喜功排场异常巨大,让百姓看到的不是一个仁君而是一个贪图享乐的皇帝。

监察水利变成了过场,游江南去看水利工程如何,乾隆这么大的排场,要来江南变成了人尽皆知,督造水利的官员便于提前布置,乾隆所看到的只是下面官员想让乾隆所看的,其实并无效果。

检查吏治探访民情和建立好关系更是效果甚微,如此排场去江南整治官场效果可想而知,江南世家人人自危,探查民情更是看不到任何真实情况。

乾隆游江南体验人民生活根本就是笑谈,只是为了享受而已,连自己老年也评价自己悔不该江南之行,劳民伤财不说,双眼完全未识一物。

康乾盛世之下的真实社会

称之为康乾盛世主要是以版图人口来定义,站在的角度并非群众。在清朝时期,清朝领土得到了扩张,人口急剧增长才被称之为康乾盛世。这只是站在了统治者的角度来评价康乾时期为盛世,而百姓生活根本毫无改变,依然生活在贫困这一线。由于红薯等高产量的作物传入我国,才有了人口增长,并非康乾之功,所以康乾盛世是以文治武功来评定与乾隆下江南并无关系。

康乾盛世的形成功劳谁最大

其实康乾盛世的功最大劳我觉得应该是雍正,在雍正时期废除了人头税收,得以让人口增长,人口是国力发展之基础。

创立军机处更加加强中央集权,没有战乱,才能修养生息。惩治贪污、平定罗卜藏丹津、始派驻藏大臣等,为中国的统一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可以这么认为那怕没有乾隆游江南体验人民生活,依然会出现假象的康乾盛世,乾隆可以说完全是命好,坐上帝王就可以安枕无忧,自称十全老人,自负的闭关锁国也是让清朝变的无知。

这些只是个人观点,并非抹黑乾隆大帝。

东北人到江南生活一段时间身体最大的反应是什么

  • 最大的反应应该是变得爱喝汤了,南方喝汤的比喝酒的多

  • 整个人都变白了。皮肤也有水分了。比较嫩嫩的感觉。

  • 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心理差异明显,不同地区的人性格上亦有不同,这与环境颇有渊缘。北方人大多性格奔放粗扩,热情外向;而南方人则多清秀细腻,稳重内向,善于算计。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大脑结构或遗传因素育什么差别,而是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造成的

老照片:光绪三十四年的江南生活,你见过老牛拉水车吗

杭州城鸟瞰。本文所选取的老照片,由美国18岁少年西德尼·甘博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拍摄。他在杭州、上海以及由杭州前往上海的路上拍摄了这些照片,记录了清末江南风物。就摄影艺术来说,甘博的水平并不太高,但这些照片的意义在于其史料价值。

杭州,水牛拉动龙骨水车。古代江南地区这种龙骨水车很常见,是一种便捷的灌溉工具。车身斜置池塘边,水牛拉动大轮轴,由此带动小轮轴转动,进而车身板叶刮水上行,将水送到农田。这种水车的出现,对解决排灌问题,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杭州的商业街。这条街并不宽阔,但路面很整洁,店铺的招牌一溜儿排开,风貌古朴。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家店铺的二楼挂出一面旗帜,即清朝的国旗——黄龙旗。旗帜的图案是黄底蓝龙戏红珠。

杭州店铺里的小木匠。木匠这一行的手艺,都是师带徒传承下来的,这位少年应该还只是学徒。匠作领域有一句老话:“三年学徒,两年效力。”跟师傅学几年手艺,之后要为师傅打几年工,算是见习,见习结束就可以独立门户了。

嘉兴三塔。三塔位于嘉兴西门外京杭运河河畔,始建于唐代。历经千余年的历史风烟,至今仍然屹立如初。古人在此建塔,原因在于这里水深流急,常有小船经过时翻沉,人们推测有白龙兴风作浪,于是建三塔镇压。

京杭大运河岸边的人家。运河边是砖木民居,顶上覆盖鱼鳞细瓦,门前的石阶久经岁月打磨,一直延伸到河水里。河上停着摇橹船,几个竹筐随意扔置,人们悠然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这种场景有着浓厚的江南水乡韵味。

江南生活生产特点的原因

1、位置境域特点:济南位于山东省中西部,南依泰山,北跨黄河,背山面水,分别与西南部的聊城、北部的德州和滨州、东部的淄博、南部的泰安交界。总面积10244.45平方千米。2、地貌特点:济南地形可分为三带:北部临黄带,中部山前平原带,南部丘陵山区带。境内主要山峰有长城岭、跑马岭、梯子山、黑牛寨等。山地丘陵3000多平方千米,平原5000平方千米。最高海拔1108.4米,最低海拔5米,南北高差1100多米。3、气候特点:济南地处中纬度地带,由于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温带季风气候。aqui te amo。

江南·人文|小桥流水,书场茶馆,串起江南的人文生态

新近登陆中华艺术宫的“风从东方来——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艺术展”上,新场古镇“第一楼”的沉浸式场景成为“网红打卡点”——循着茶馆余音绕梁的锣鼓书,多少人醉在江南。

这“第一楼”,全称为“第一楼书场”,是坐拥洪福桥首、临南北大街的一幢三层临河骑楼式砖木结构建筑,可谓新场古镇最为显眼的地标。它始建于同治末年,距今约一个半世纪,是古镇如今仅有的两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有意思的是,“第一楼书场”沿河悬挂的店招写的其实是“第一楼茶园”。由此连缀出的,是茶馆与说书的不解之缘,也是笃悠悠的江南慢时光。小桥流水边,一杯茶,一场书,这样的江南生活标配,令人心驰神往。

江南水乡处处桥头、条条小巷见有茶肆,“孵茶馆”是当地老百姓最常见的休闲消遣方式

历史 学家王家范在《明清江南 社会 史散论》中提到,明清江南文化 娱乐 之费在生活消费中占去了相当的比重,较全国其他地区都高出一筹。他所说的文化 娱乐 ,就包括在茶馆喝茶,在书场听书。明清之际通俗性文化 娱乐 活动在江南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发展,与当时江南城镇的发达、经济状况的富庶密不可分。如是情形一直绵延至今。

江南水乡处处桥头、条条小巷见有茶肆。在江南一带,上茶馆(有时也称茶楼、茶室)喝茶被称为“孵茶馆”,这是老百姓最常见的休闲消遣方式,早已形成传统。一个“孵”字,透着从容闲适的心境,就这样任时光一点一点流逝,茶汤一点一点冲淡。早在乾隆年间成书的《儒林外史》中,人们略可一窥江南茶馆之盛。小说中马二先生游览杭州城,先后在钱塘门外、净慈、雷峰附近、吴山上、城隍庙等处六次吃茶。读者借他的眼睛发现,城里茶馆云集、鳞次栉比,有一条路上的茶馆(茶摊)甚至多达30多处,并且,这些茶馆都是大众化消费场所。上海茶馆业的勃兴虽晚于苏杭,20世纪上半叶也已蔚为壮观,至少有800家。名称则极尽风雅,不仅好用“楼”字,偶尔也以“庐”“园”“轩”“亭”字称呼,甚至取名“满庭芳”“玉壶春”等。

事实上,江南各地的茶馆又因地制宜地呈现出了些许差异。对此,苏州作家陶文瑜在《茶馆》一书中有过叙述。例如,苏杭两地的茶馆大多围绕其特有的风光苏州园林和杭州西湖而形成辨识度——喝园林茶的苏州人不在少数,耦园和艺圃都是喝茶的好去处;西湖的边上若不开茶馆,西湖肯定是没有主心骨的失魂落魄,龙井不生长在拥有西湖的杭州,也会少去许多滋味和颜色,其中,三雅园和藕香居是清朝初年西湖边上两座比较有名的茶馆。再看扬州人对于茶馆的偏爱——扬州人生活得比较春风得意的标志就是泡茶馆,按照扬州人的说法是“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这“皮包水”指的正是喝茶,“水包皮”则是指泡澡堂子;此外,扬州茶馆还往往伴随着风味小吃,茶是领唱,形形色色的小吃和点心是合唱。

至于上海的茶馆,重点在于“五花八门”,江浙风味的有,南国风情的也有,这是因为这里汇聚着南来北往、各式各样的人。而江南众多水乡古镇的茶馆,又可谓自成一派,往往临河选址,掩映在小桥流水人家中,颇具诗情画意。这样的茶馆,也可以说是“最江南”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胡晓明在《江南文化诗学》中指出,“水乡”,是江南的眼神,是江南最明亮动人的所在。

新场的第一楼,高阁临水,轩窗四敞,便是水乡古镇茶馆的代表。典型的江南水乡街坊格局在今天的新场古镇依旧清晰可见:街道与河道平行,依河设市,夹岸为街,店铺和民居一字排开。书场茶园、酒楼饭庄等公共休闲 娱乐 场所乐于分布在主街与市河交汇处,方便招揽过往商客。融桥、水、楼、街为一体的第一楼,为浦东地区规模格调第一大茶楼,俨然占据着古镇的C位——它所坐拥的洪福桥,是古镇最重要的两座桥之一,特有的歇山顶以及超越周边建筑的高度,宣告着它在城镇生活中的突出地位,其名“第一楼”的由来,就意指当时它在新场有着第一高的楼层、第一热闹的氛围。

在江南,很多茶馆都与书场合二为一,流行于此的“放汤书”“戤壁书”,滋养了多少人的曲艺启蒙

茶馆是喝茶的地方。但人们来到茶馆,绝不仅仅为了喝茶。这里是休闲空间、商业空间,也是 娱乐 空间、文化空间。

在江南,很多茶馆都与书场合二为一,被统称为茶馆书场,成为江南文化的重要载体。这样的渊源大抵始自明朝,有专家推测应与明朝话本的兴盛有关。这也未尝不是茶馆创新的生意经,为增强竞争力,茶馆老板将走街串巷的曲艺艺人请进来演出,茶客不仅能在茶馆喝茶聊天,还能听听曲艺、附庸风雅。当然,茶馆的生意经还有很多,例如引入点心等吃食——商界大亨黄楚九开在上海的萝春阁茶楼日后竟将生煎馒头做成了主业,又如开设哈哈镜、西洋镜等游艺项目——上海的福州路上从前有家青莲阁茶馆就曾这么干过。只不过,在茶馆里欣赏曲艺,通常被认为是最顺理成章的。

很长一段时间,曲艺是依附茶馆存在的。以苏州的书场为例,清代早期,书场不过是在茶馆辟出一角,临时搭起书台,外加几把椅子。到清代中后期,曲艺表演在茶馆经营中占据的地位日益显赫,直到书场逐渐从茶馆中独立出来,并以更规范化的运作方式进行经营。不过即便是专门的书场,茶也是标配,只要买票进场,观众往往就可以泡一杯热茶,坐一下午。1930年代,苏州成立有茶馆书场同业会,将茶馆、书场正儿八经加以并列形成名目。当时一项针对苏州城乡地区百姓 娱乐 生活的调查显示,“茶社弹词”“品茗听书”等字样出现的频次颇高。上海的老书场里,茶的踪迹也随处可见。杨忠明在《上海的老书场》一文中写道:“书场如属简陋的茶馆,则说书台就摆在平地上,此则谓‘平台书’;书台以砖或木垒起,高出地面,便于后排听客聆听观看,此则称‘龙桌’。旧式的书场设长台或方台,两旁放长凳或靠椅,台上可以放置茶具。凡书台前方的长凳或靠椅大都为年长而听书资历较深者而设,以示尊重优待。椅背上往往有一圆形杯架(木质或铁条丝),可供后面一排听客放置茶杯。”

江南的茶馆书场,在老百姓心中是有等级之分的。区分的标准,不在于茶馆的规模、茶品的质量,而在于聘请艺人的档次。对此,吴琛瑜在《书台上下——晚清以来评弹书场与苏州 社会 》一书中有过叙述。晚清时期,苏州茶馆内常设书场的,约有十多家,其中影响最大的,后人称之为“一正梁”。这指的是开办于1862年、被公认为苏州城内档次最高的老茶馆老义和,听客多为乡绅、名流及商人,来演出的艺人都是一流的响档名家。甚至于,名角能够激活原本平平无奇的茶馆书场。苏州阊门外湖田堂的“引凤园”与市区“桂芳阁”,就皆因评弹名家马如飞的演出而声名鹊起。

也有“放汤书”“戤壁书”的说法,流行于江南的茶馆书场。“放汤书”指的是一场说书行至末了,茶馆书场的大门一下子敞开,任由看热闹的闲杂人等涌进来,舔个尾巴。“戤壁书”则是指靠在墙壁上听说书,不占座位,不必花钱。当然,响档名家的演出是不可能开放“放汤书”“戤壁书”的。但寻常演出的“放汤书”“戤壁书”对于大众的曲艺启蒙来说,不失为一种滋养。陈云年少时就是听“戤壁书”的常客。他曾回忆在故乡江南水乡练塘当伙计时,经常听附近长春园书场的“戤壁书”,一听便上了瘾,不仅日后成为“老听客”,对于评弹艺术的热爱也贯穿其一生。

《新场古镇—— 历史 文化名镇的保护与传承》一书里收录了两张摄于2003年5月第一楼的照片,为人们还原了彼时新场茶馆书场的情景。其中一张照片定格的是楼上说书的一幕:清一色花白头发的老乡们齐刷刷地坐着,每个人面前放着自己惯用的茶杯;另一张照片聚焦的,是茶楼墙上贴着的一张手写自制“广告”,还附上了一首自编的小诗。事实上,早在1930年代,新场的第一楼已经开辟书场了,在原南汇地区是最早的。说书者多为民间艺人,居民喜闻乐见,在当地乃至江南一带颇有影响。

茶馆里传来的吴侬软语、弦子琵琶声,成为江南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化作江南百姓的集体记忆

从乾隆年间开始,评弹——评话和弹词,就是江南茶馆书场里出现得最多的曲艺,广受江南民众青睐。

为什么是评弹?这其实经历了时光的淘洗,亦与其渐渐形成的雅俗共赏的特质紧密相连。原本进入茶馆演出的戏曲曲艺,种类颇多,其中就包括昆曲。而过于诗意、高雅的昆曲难免曲高和寡,受众面较窄,并不适宜出现在各色人等聚集的茶馆,于是慢慢从茶馆中淡出,多于曲社中演出。评弹作为古老、优美的说唱艺术,相比昆曲本就接地气,日后又在不断调整、改进中,最终成为江南一带茶馆的“黄金搭档”。

评话俗称“大书”,说的多是 历史 故事与江湖好汉,《三国志》《水浒》《英烈》《金台传》等都属于这一类;弹词俗称“小书”,说的多是才子佳人,典型的故事如《珍珠塔》《描金凤》《三笑》《文武香球》。吴侬软语、弦子琵琶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形形色色的故事,成为太多江南民众温暖的记忆。苏州走出的叶圣陶曾在写于1930年代的散文《说书》里,生动地絮叨起儿时“听书”得来的门道:“‘小书’要说得细腻……‘大书’比较‘小书’尤其着重表演。说书人坐在椅子上,前面是一张半桌,偶然站起来,也不很容易回旋,可是像演员上了戏台一样,交战,打擂台,都要把双方的姿态做给人家看。”“说书并不专说书中的事,往往在可以旁生枝节的地方加入许多‘穿插’。‘穿插’的来源无非《笑林广记》之类,能够自出心裁的编排一两个‘穿插’的当然是能手了。”

充满亲切乡音的民俗特色戏曲,也时常能在江南茶馆中觅得影踪。有研究者调查18世纪以来江南居民休闲 娱乐 生活中的消费状况发现,江南一带茶馆戏曲“九调十三腔咸备”,除了评话、弹词,还有滩黄、花调、道情、戏法、隔壁戏、木人戏、花鼓调、莲花乐声等。总之,大多较为通俗,反映出大众的审美趣味。就连话剧也进过茶馆,浙江首个话剧团体——1912年组建的浙江第一新剧模范团,便在杭州的天仙茶园戏台演过戏。

江南的戏曲曲艺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在不同地域的茶馆里,多少能听到颇具当地特色的节目。例如新场古镇大大小小茶馆里的“说书”,与评弹平分秋色的,是锣鼓书。这是原南汇地区民间曲艺之一,从前名为太保书,名称衍化自上海郊区农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动“太卜”,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 历史 故事。久而久之,这种形式逐渐从宗教仪式中脱胎而出,发展为单独的民间说唱形式。2004年,文化部公布的29个国家级民间文化保护项目中,原南汇锣鼓书作为上海唯一入选项目榜上有名,而新场古镇则被确定为“锣鼓书”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基地。古镇上曾与“第一楼”齐名的另一家茶馆书场“中华楼”,如今就改建成为中国锣鼓书艺术馆,让游客得以欣赏锣鼓书表演,了解锣鼓书 历史 。而第一楼里,也不时上演锣鼓书。

作者:范昕

图片:新场镇供图、视觉中国、文汇报 历史 照片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很多朋友去过或生活在江南,您对江南的印象是什么样的?想找一个小桥流水、烟雨江南的小镇生活,请问有哪些小镇可以推荐

本文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威海上格软件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007704号

Thanks for visiting my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