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尔哈齐的子孙后代(皇太极死后,八旗的势力如何)

2023-11-07 11:10:02 :83

舒尔哈齐的子孙后代(皇太极死后,八旗的势力如何)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舒尔哈齐的子孙后代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舒尔哈齐的子孙后代以及皇太极死后,八旗的势力如何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皇太极死后,八旗的势力如何

努尔哈赤在去世之前,将自己亲统的两黄旗按照女真人的旧俗,分给了自己最钟爱的三个小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三个儿子各分十五个佐领。同时,努尔哈赤还明确表示自己去世后,将由阿济格担任镶黄旗旗主,多铎担任正黄旗旗主;至于多尔衮,将会另赐一旗给他。由于经过此次分配后,正黄旗被全部分给多铎和阿济格了,镶黄旗成了努尔哈赤唯一亲自统领的旗,所以镶黄旗在这之后也被称为头旗,并且在此后一直被称为八旗之首。

而当时,皇太极和他的长子豪格则分别统率两白旗。后来皇太极继位,他提出要两黄旗和两白旗进行互换,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没有提出异议,于是这次换旗顺利完成。

皇太极提出两黄和两白旗互换如此顺利,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皇太极是君主,而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当时的年纪都不大,再加上他们的母亲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暂时还没有和皇太极对抗的能力和勇气;

二是后金已受到汉文化的影响,黄色是君主的御用服色,只有君主或者是君主赏赐后才能使用,阿济格三兄弟是臣子,并没有资格使用黄色。在制度上,多尔衮三兄弟没有反对皇太极的理由;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此次换旗只是交换旗帜和服色,也就是换旗不换人,各旗所属人众仍归各旗主所有。这才是阿济格三兄弟能够对换旗没有太大异议的真正原因。

于是这次换旗之后,皇太极也就变成了两黄旗的势旗主。而多尔衮三兄弟,则变成了两白旗的旗主。双方都是两旗人马,两拨人的实力势均力敌,皇太极不占什么优势。这对于皇太极这个君主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于是之后,皇太极便利用自己后金大汗的身份优势,通过对两红和两蓝旗进行排挤打击,一步步的建立了自己的权威。

首先是永平之战后,阿敏(努尔哈赤同母弟舒尔哈齐的次子)逃回关外,皇太极借此机会整肃阿敏。他召集众大臣及贝勒议其弃守永平和图谋自立等十六项大罪。最后处理结果是:削去阿敏的旗主之位,并将其圈禁在家。其所属镶蓝旗则赏给跟皇太极穿一条裤子的堂弟济尔哈朗。

紧接着,莽古尔泰(努尔哈赤第五子)由于在大凌河战役犯下御前漏刃的大罪,受到降爵和罚银的处罚。不久后,莽尔古泰抑郁成疾,因病去世。三年后,莽古尔泰的旗下奴仆告其发欲图谋反,皇太极乘机夺去了他的正蓝旗旗主之位,他的子孙也跟着一起受牵连,被降为红带子。

由于正蓝旗此时没有了旗主,于是皇太极将自己和豪格统辖的两黄旗和无主的正蓝旗的人员全部打散混编,重新划分为三个旗,分别授予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的旗帜。皇太极亲自统辖两黄旗,将新编的正蓝旗授予豪格,这样后金国大汗一系实际控制了八旗中的三旗,上三旗的雏形由此诞生了。

同时,济尔哈朗控制的镶蓝旗和两红旗也都是皇太极的附庸。因此,皇太极当时的势力其实是六旗,对多尔衮三兄弟控制的两白旗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如不出意外,皇太极最终也会吞并两白旗,完成八旗的整合。

但是在1643年,已经初步完成了绝对权威的皇太极却突然病死。他这一死,就导致了后来一连串的连锁事件发生。

由于清皇太极暴毙之前没有留遗言,没有指定继承人。而大清也没有继承制度。也就是大清皇帝到底谁来继位,不看继承关系,而是完全就是看谁拳头最硬。

那么,当时谁的拳头最硬呢?一个是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另一个则是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他们背后都有自己的支持者。但是皇位只有一个,争皇位的人有两个,两人背后都有若干支持者,如果搞不好,两拨人火并起来,清朝估计就完蛋了。

于是,所有的王公贝勒聚集在一起,大家一起开会,决定用和平的办法解决这个继承者的问题。

当时,主要的与会人员有以下几位:

正蓝旗旗主——肃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皇位争夺者。

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他是皇太极的堂兄弟,豪格的支持者。

正红旗旗主——礼亲王代善,他是努尔哈赤的二儿子,著名的老好人,谁都不支持,但是也不反对。

镶红旗旗主——代善儿子硕拖,他的政治主张与代善一样。但是后来又反悔,改为明确支持多尔衮。

英郡王阿济格——老十二,多尔衮亲哥。

睿亲王多尔衮——老十四,皇位争夺者。

豫亲王多铎——老十五,多尔衮亲弟弟。

这三兄弟掌控两白旗,且政治倾向一样,都是坚定的支持多尔衮。

这个时候,豪格有两蓝旗支持,多尔衮有两白旗的支持,两红旗打酱油,保持中立。明面上看,两边的势力是持平的。于是,这个时候两黄旗的态度就很重要了。

那么,两黄旗支持谁呢?支持豪格和多尔衮的人都有。有一些大臣支持多尔衮,但是像索尼和鳌拜这些武将支持豪格。

当时身为镶黄旗护军统领的鳌拜和索尼没有墙头草两边倒,他们坚决站在豪格一边。因为如果让多尔衮当了皇帝,两黄旗和皇太极一脉子孙的利益必然受损。两黄旗的其他大臣,如索尼、鳌拜、谭泰等八人会集于豪格府邸,两派人“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密谋拥立肃亲王豪格为帝。誓要与睿亲王多尔衮争个高低。

到了正式议事那天清晨,两黄旗大臣再次盟誓于大清门,坚决拥立皇太极之子继位,不让多尔衮得逞。而且鳌拜和索尼等人还密令两黄旗精锐护军全副武装环卫崇政殿,作好了跟多尔衮火并的准备。

于是,当会议之中争论不休时,鳌拜和索尼等效忠于皇太极的两黄旗将领纷纷离座,按剑而前,齐声说道:“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的儿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

实际上,两黄旗是想以武力威胁多尔衮不得觊觎帝位。在这种咄咄逼人的形势下,多尔衮不得不做出让步,提出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当时只有六岁的福临继位,由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一同辅政。这一折中方案最终为双方所接受。

于是福临即位,改明年为顺治元年。

这里插一句,豪格当时不同意,但是豪格因为后宫不支持他(皇太极后妃),因此赌气没有参加后面的会议。多尔衮抓住豪格不在的大好机会,直接定了福临为帝。顺治帝继位之后,由于两黄旗的态度是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登基即可,豪格和顺治都是皇太极的儿子。两黄旗支持谁都可以,于是索尼和鳌拜等人便不再支持豪格,而是改而支持顺治。

但是由于顺治只有六岁,大清的一切大事完全由多尔衮做主。多尔衮仗着自己是摄政王的身份大肆打压两黄旗的部众。像索尼和鳌拜这样曾经对多尔衮动过刀子的人,被多尔衮整得很惨。另外还有镶红旗旗主硕拖,他因为支持多尔衮称帝,密谋推翻顺治,被人检举揭发,在多尔衮的默准下,被处死。

然后是两蓝旗,豪格和济尔哈朗也被多尔衮整得死去活来。其中豪格被整死,济尔哈朗先是被多尔衮以建筑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铜狮、铜龟、铜鹤为由被罚银二千,罢免辅政职务。接着又因贝子屯齐、尚善、屯齐喀等诬告他,说当初皇太极驾崩时,济尔哈朗故意不举发两黄旗大臣谋立豪格,以及扈从入关,擅自令两蓝旗越序立营前行。被多尔衮议罪当死,遂兴大狱,降为多罗郡王。

事后多尔衮虽然没像弄死豪格一样弄死济尔哈朗,但济尔哈朗也因为势力大挫,不再对多尔衮构成威胁了。

其后,济尔哈朗避多尔衮的锋芒,一直到多尔衮死后,他才再次出山,拉拢其它实力派联名追论多尔衮的罪状,最终清算了多尔衮一派。

总的来说,皇太极死后,两黄旗和两蓝旗是明确支持豪格继位的。但是,两蓝旗支持豪格是因为豪格是他们的主子,而两黄旗支持豪格是因为豪格是皇太极的儿子。当多尔衮扶持福临登基后,由于福临也是皇太极的儿子,于是两黄旗便转而支持顺治。两黄和两蓝旗的联盟便被多尔衮给拆散。

至于两白旗,这是多尔衮的势力。皇太极活着的时候就支持多尔衮。而两红旗一直都在打酱油,谁说话声音响就支持谁。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争夺皇位时,豪格得不到后宫对他的支持。因为豪格不是后宫五妃所出,而孝端皇后的意见,两黄旗的将领也要买帐。于是才在选举的关键时刻,老滑头代善和小滑头济尔哈朗始终不敢投豪格的票。豪格原指望两人推举他,可等来等去也等不到,后来负气离开,被多尔衮抓住了这个大好时机。

天津一带有没有捻军首领张宗禹的后续传说和活动轨迹

说张宗禹很多人肯定不熟悉,但是说起僧格林沁大家自然是耳熟能详。在《武状元苏乞儿》里,僧格林沁可是大名鼎鼎的铁帽子王。

其实清朝的铁帽子王只有12个,除了济尔哈朗是舒尔哈齐的儿子外,其他11个全都是清朝皇帝的子孙后代,僧格林沁作为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代,是蒙古王爷,所以自然没有资格担任铁帽子王。

不过因为僧格林沁对晚清的功劳巨大,被称之为柱石亲王,而且享有世袭罔替的资格,所以常常被大家误认为是铁帽子王。这位铁帽子王就死在了张宗禹手里。

张宗禹取代张乐行,成为捻军主要领袖。

很多人对捻军没什么印象,因为同时期的太平天国实在是太出名了,清廷几乎是耗费了所有的人力财力物力,才勉强平定了太平天国。

因此捻军与之相比,就没那么出名了。其实捻军的声势一点都不比太平天国要差,从人数上来说,他们甚至可以跟太平军旗鼓相当,因为捻军后来与西北少数民族起义联合在一起,人数常常以数十万人著称。

1851年,这是一个敏感的年份,因为太平军就是这个时候兴起的。其实同年在安徽亳州一带,张乐行带领的捻军也爆发了起义。

捻军以飘忽不定著称,他们是打到哪儿吃到哪儿,跟太平军相反,没有长期占据某座城池的意思,因此难以发展壮大。

张乐行被推为捻军的首领,号称大汉明命王,建立了五旗制度。张宗禹正是张乐行的族侄儿,所以早就跟着张乐行起义了,也是捻军集团的核心人物。

张乐行与清军交锋多次以后,感觉实力不济,所以主动向太平军靠拢,成为了太平军的征北主将,他最辉煌的战绩那就是三河之役,在陈玉成和李秀成的配合下,击败湘军斩杀浙江布政使李续宾,吓得曾国藩要跳河。

僧格林沁带着大队人马围攻捻军以后,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张乐行孤掌难鸣,各种战败。因此不少捻军将领选择投降,尤其是李勤邦表面上依附于张乐行,背地里却出卖了他,最终导致僧格林沁将张乐行父子活捉,凌迟处死。

此后张宗禹便成为了捻军的核心领袖,但是他也是势单力薄,为此他请求赖文光成为领袖。并且收拢了太平军余部,组建了一支全新的捻军,张宗禹出任梁王。

斩杀僧格林沁,张宗禹终于惹祸上身。

说实话,在太平军被灭了以后,清廷压根就没把捻军放在眼里,所以围剿捻军的重任一直都交给僧格林沁,丝毫没有其他增援安排。

没想到的是,张宗禹是个指挥天才,他选择采取运动战的方式与僧格林沁斡旋,一连几十天奔走了十多个县城。

而且他们是有目的性的,本来在中部的捻军,这么晃悠着就到了北方,尤其是到了山东北部时,清廷坐不住了,这山东再往北,这不就是直隶和紫禁城了嘛!

于是清廷逼迫僧格林沁与捻军决战,让他快点消灭这支部队。显然张宗禹的作战方式起到了效果,僧格林沁迫于压力,必须要找捻军决战,为此数十天拼死追赶,舟车劳顿。

整整3个半月的时间后,张宗禹认为伏击的机会来了,因为此时的僧格林沁已经暴跳如雷,而且他的军队处于极度疲惫的状态。

于是张宗禹便在山东曹州设下了三处埋伏,僧格林沁果然带兵冲入包围圈,最终被全歼1.1万人,僧格林沁本人也战死沙场。

僧格林沁被杀,这可是震动清廷的大事情,他们终于意识到了捻军的厉害之处。为了防止捻军继续北上,清廷立刻召集了曾国藩前来对付捻军。

可惜曾国藩打太平军是一把好手,对付捻军却无能为力,曾国藩被撤了钦差大臣的职务后,清廷改任李鸿章和左宗棠共同出兵征讨捻军,张宗禹这下子麻烦可大发了。

在左宗棠和李鸿章的合力围攻之下,捻军根本就吃不消。于是在同治五年,捻军兵分两路,由赖文光带领的为东捻军,向东走,由张宗禹带领的是西捻军,向西走。

张宗禹还是很牛的,他到了西北立刻与少数民族起义联合在一起,实力庞大,一时间连左宗棠都难以招架。

不过他引兵直奔京城的计划,使得清廷几乎将天下所有的军队都派到了西北去围剿张宗禹。结果张宗禹当然是战败了,至于他的下落说法有很多。

张宗禹战败后还活着,这是很多人所认可的。

关于张宗禹的结局,其实众说纷纭。从官方角度来说,张宗禹的确是死了,李鸿章和《清史稿》都断言张宗禹投水而死。

除了这个说法以外,其实还有另外三个说法。第一种就是出家为僧的说法,这是很多落幕英雄们的归宿,比如说李自成的结局中,也有出家为僧的传说。

第二种则是失踪了。因为李鸿章压根就没找到张宗禹的尸体,他怎么能断言张宗禹就死了呢?这是左宗棠指责李鸿章的依据。

最让人吃惊的就是第四种说法,在《沧县志》中,张宗禹在投河以后,居然逃到了沧县的孔家庄,并且化名童子师,在这里好端端地又活了20来年。临死之前才告诉身边的人,自己是张宗禹。

总结:天津没有张宗禹的痕迹。

就算张宗禹后来真的活了下来,他的大多数传奇故事,都留在了河北沧县,也就是现在的沧州。

虽说沧州和天津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但是我认为张宗禹这种人物,在隐姓埋名以后,是不敢到处乱窜的。尤其是跨地区的乱窜,越靠近京城,这个排查就越严格。

所以他也没有留下什么故事在天津,在沧州倒是留下了不少故事。比如说张宗禹为干娘抢来了贡奉皇室的贡枣,武艺高强,令人咋舌。

参考资料:《清史稿》

努尔哈赤死后,代善为什么不做皇帝

代善(1583年-1648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努尔哈赤时期位列四大贝勒之首,称为大贝勒,代善家族掌管着两红旗(正红旗、镶红旗),实力强大。努尔哈赤死后,在代善主持下,诸贝勒拥戴皇太极继承后金大汗位。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封代善为和硕礼亲王,世袭罔替,而代善当时的权力和地位在文武百官中排第一位。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去世后,代善拥戴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位。顺治五年(1648年),代善去世,终年六十六岁。

代善本被努尔哈赤确定为自己的继位人,因为与大妃阿巴亥的绯闻为努尔哈赤所厌恶,失去了继位的资格。

在努尔哈赤相继处死了自己的弟弟舒尔哈齐和长子褚英两位亲命的继位人后,代善因性格温和、屡立战功,被努尔哈赤确立为新的继位人选。

天命五年(1620年),努尔哈赤的小妾德因泽告发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有染,说阿巴亥曾两次做饭送给代善吃,代善接受并且吃了,而且表现出了非常喜悦的样子,同样是阿巴亥送饭给当时的四贝勒皇太极,皇太极接受但是并没有吃。同时,她还向努尔哈赤报告说,大妃一日两三次差人至代善家,还曾深夜出院。

德因泽这样说必然是有人指使,据说指使德因泽告发代善和大妃的人正是皇太极,皇太极想借此机会一箭双雕,既要打击代善,又要通过打击阿巴亥打击她膝下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扫清夺位的障碍。不过对于阿巴亥,努尔哈赤只是冷落了几天后,重新宠爱了起来,对于阿巴亥的三个儿子依然宠爱,但是对于代善,努尔哈赤则产生了非常的不满与厌恶之情。

除此之外,代善在对待两个前妻的儿子岳托和硕讬上,与其他的儿子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甚至向努尔哈赤请求直接杀掉硕讬,这也引起了努尔哈赤的不满,不仅直接废黜了代善的继位人资格,更是要求代善与其两个儿子进行分家,镶红旗改为岳托统帅。

代善不仅失去了努尔哈赤钦点继位人的身份,也是失去了继承汗位的资格,最终只能推举皇太极为后金大汗。

皇太极去世后,曾有人推举代善为帝,但是代善直接拒绝了。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突然崩逝,随即而来的就是长达十七天的大清皇位争夺战。皇位最初的焦点在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之间展开,坐拥两黄旗与正蓝旗支持的豪格与两白旗鼎力支持的多尔衮之间实力相当,一直僵持不下。在最紧要的关头,代善将自己的一票投给了豪格,正当局势朝政有利于豪格的方向发展时,豪格大言不惭,一句“福小德薄”直接让自己失去了继位资格,这个时候多铎提议,要么就推举自己做皇帝,要么就让代善来做皇帝。

而面对多铎的推举,代善直接选择了拒绝。

此时的代善已经年过六旬,确实没有这个精力去承受皇位。

皇太极去世时是51岁,此时的代善已经60多岁了,历史上继承皇位基本都是“父死子继”或者是“兄终弟及”,弟弟死了哥哥继位,一来不符合传统,二来自己年龄放在那里,已经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统领现在大清王朝继续前行,自己不去争夺这个皇位,就是对大清国负责任的表现。

整个代善的家族也是青黄不接,后继子孙始终无法让代善满意。

代善最为欣赏和喜爱的两个儿子,一个是长子岳托,崇德三年(1638年)病逝,另一个是三子萨哈廉,崇德元年(1636年)病逝。至于自己的另外一个掌权的儿子硕讬,自己是真的看不上,甚至还曾让努尔哈尔同意自己处死硕讬,其余的儿子也没有让代善非常的满意。

代善的孙子里面,也只有萨哈廉的长子阿达礼,因为皇太极对于萨哈廉的信任与感激,因而得到了重用,但是阿达礼对于皇太极却是态度叛逆,皇太极在位的时候就曾说过,只要皇太极去世,就会用力多尔衮继位。最终,阿达礼也和硕讬一起也在顺治登基后,被处死了。

所以代善的这些子孙,没有一个是能让代善满意的,不仅让代善是心灰意冷,同时也让代善失去争夺帝位的动力。

代善手中的两红旗,可以影响夺位的走向,但是无法占有绝对的优势。

代善手中握有两红旗,但是在皇太极时期屡遭打压,势力与地位与努尔哈赤四大贝勒时期相比,已经逊色了不少,但是依然能够成为影响皇位继承走向的重要力量,也正是因为两红旗和郑亲王济尔哈朗镶蓝旗的支持,豪格乃至皇太极的儿子们,才能在与多尔衮兄弟的夺位较量中,占据了有力的位置。

但是当时,豪格集团拥有的是两黄旗与正蓝旗的支持,多尔衮集团是两白旗的支持,济尔哈朗带领的镶蓝旗又只支持皇太极的儿子们,因而代善手中两红旗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去自立为帝,毕竟两红旗的实力与豪格集团以及多尔衮集团相比,还是弱了许多,无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而代善在这一次也就与皇位无缘了。

最终,代善接受了济尔哈朗的提议,立福临为帝,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作为摄政王辅政,自己继续担任礼亲王,统领两红旗,直至顺治五年(1648年)去世。康熙十年(1671年),追谥号为烈,因而代善也被称为礼烈亲王;乾隆十九年(1754年),入祀盛京贤王祠,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庙。而和硕礼亲王代善作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亲王爵位得到了世袭罔替,其中康熙朝深受康熙倚重的康亲王杰书就是代善的孙子,亲王爵位也是通过世袭礼亲王世系得到的。

努尔哈赤同胞兄弟能征善战,功劳巨大为何被秘密处死

清太祖努尔哈赤兄弟五人,嫡出者四人、庶出者一人。老大努尔哈赤和老三舒尔哈齐、老四雅尔哈齐三人一母同胞、皆为嫡出,是清显祖塔克世原配福晋喜塔腊氏所生。老幺巴雅喇是塔克世继妻纳喇氏所生,也算是嫡出。老二穆尔哈齐是塔克世侧室(妾)李佳氏所生,庶出。努尔哈赤这四个弟弟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为努尔哈赤一统女真立下了汗马功劳。顺治年间,清世祖追谥二叔祖穆尔哈齐为多罗贝勒、谥勇壮,四叔祖雅尔哈齐为多罗郡王、谥通达,五叔祖巴雅喇为多罗贝勒、谥刚果;唯独三叔祖舒尔哈齐只被追封为和硕庄亲王,未予追谥。舒尔哈齐的爵位在努尔哈赤一众兄弟中无疑是最高的,却唯独他没有谥号,这是极不寻常的!想必提问者所说的便是这位和硕庄亲王舒尔哈齐了。

舒尔哈齐和雅尔哈齐与努尔哈赤一母同胞,年龄相差了五岁和六岁,因为生母在舒尔哈齐五岁、雅尔哈齐四岁时便去世了,加之继母、也就是巴雅喇的生母纳喇氏对这几位继子并不那么客气。因此,舒尔哈齐和雅尔哈齐基本上就是长兄努尔哈赤带大的,兄弟感情非同一般!舒尔哈齐更是一直跟随努尔哈赤左右,自年轻时投靠明朝边将李成梁麾下开始,舒尔哈齐便一直是努尔哈赤的左右手和最信任的弟弟,没有之一!之后,舒尔哈齐为努尔哈赤的崛起和一统女真各部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成为了仅次于胞兄努尔哈赤的“二把手”,甚至一度与努尔哈赤平起平坐,接受众人参拜。随着地位的上升,舒尔哈齐的权力欲望也日益增长,尤其是将女儿送入李成梁府中、被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柏纳为侧室之后,有了李成梁和明王朝在背后撑腰,舒尔哈齐已经不太满足屈于胞兄之下的地位,开始拉帮结派、树立自己的个人权威。而此举,直接威胁到了其胞兄努尔哈赤的地位,也为后来舒尔哈齐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努尔哈赤在洞悉舒尔哈齐的举动之后,决定先发制人,借“临阵脱逃”的由头要杀了舒尔哈齐的左右手常书和纳齐布,实际上努尔哈赤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是为了给舒尔哈齐敲敲警钟,并不是非要除掉二人不可。最终,双方妥协,努尔哈赤趁机把舒尔哈齐踢出了权力核心。在被踢出权力核心之后,舒尔哈齐自然是心有不甘的,于是和两个儿子阿尔通阿、扎萨克图密谋自立门户,与胞兄努尔哈赤分庭抗礼。他那位“亲家”李成梁一看努尔哈赤、舒尔哈齐兄弟谈崩了,顿时觉得机会来了,于是上书明廷,正式册封舒尔哈齐为建州右卫指挥使,企图激化矛盾,分化努尔哈赤阵营。这下彻底把努尔哈赤惹火了,他也顾不得什么兄弟情分了,在劝说无效后,努尔哈赤果断出手,杀了两个侄子阿尔通阿和扎萨克图,并以武力逼得舒尔哈齐无以立足,最终舒尔哈齐不得不回到了胞兄帐下。这时候的舒尔哈齐彻底败了,他已经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筹码了!而此时的努尔哈赤也没有之前那么客气了,直接把舒尔哈齐给幽禁了。一年多两年的样子,舒尔哈齐在幽禁中离世,时年四十八岁。

史籍记载舒尔哈齐是正常死亡,但也有说是努尔哈赤杀了的。个人倒觉得未必,努尔哈赤连自己亲儿子褚英都下得去手,还在乎一个胞弟?如果努尔哈赤真想杀舒尔哈齐,理由充足,完全没有必要幽禁两年再动手,而且还把舒尔哈齐的部分“股权”给了他的儿子阿敏。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言,这种权利斗争的黑幕是不可能见诸史籍的,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以上就是我们为大家找到的有关“舒尔哈齐的子孙后代(皇太极死后,八旗的势力如何)”的所有内容了,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如果对我们网站的其他内容感兴趣请持续关注本站。

舒尔哈齐的子孙后代(皇太极死后,八旗的势力如何)

本文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威海上格软件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007704号

Thanks for visiting my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