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中亲缘性与相似性指数,遗传距离遗传多态性有什么关系?ISSR扩增的多态性条带怎么统计

2024-08-08 13:50:06 :55

遗传中亲缘性与相似性指数,遗传距离遗传多态性有什么关系?ISSR扩增的多态性条带怎么统计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多态性指数,以及遗传中亲缘性与相似性指数,遗传距离遗传多态性有什么关系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遗传中亲缘性与相似性指数,遗传距离遗传多态性有什么关系

遗传中亲缘性与相似性指数,遗传距离遗传多态性有什么关系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 同一群体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变异类型并存的现象,其中最少的一种类型也并非由于反复突变才得以维持,并且变异类型不包括连续性变异如人的高度等。平衡型多态人类的ABO血型由一个座位上3个复等位基因所控制(见血型遗传)。在各个人群中这3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常不相同,可是它们之间的比例却长期保持不变。例如等位基因B在欧亚大陆交界处的人群中占16%以上,在英国约占 4~6 %,在这中间呈现一个梯度,这些百分数长期保持不变。基因A的情况也相似,世界各地的多数人群中基因A约占0~10%,少数人群高于35%。在拟暗果蝇的同一唾腺染色体上可以发现各种不同的倒位,在同一群体中这些倒位染色体以不同的频率并存。虽然各种倒位的相对频率随着季节的不同而有规律地变动,可是在同一季节中各种倒位的频率保持稳定,而且各个不同的群体都有特定的频率。另外一种普遍存在的多态现象反映在功能相同的酶的电泳图谱上。在分析过的几乎任何一种生物中都发现有这类同工酶的存在,而且各个群体也常有它的多态特征。在6种生物中测得群体中平均每一个体中有 6.7%到12.3%的座位上的基因呈杂合状态,不同的等位基因编码不同的同工酶蛋白,人的杂合座位占6.7%。过渡型多态椒花蛾有浅色的和深色的两种类型,这是一对基因决定的性状,深色是显性。 19世纪中叶在英国曼彻斯特所采集到的椒花蛾中不到1%是深色的,在1898年则增加到 99%。在过去的 120年中北欧和北美洲的许多浅色的蛾都逐渐为深色类型所取代。在深色类型完全取代浅色类型以前,这两种类型构成不稳定的或过渡性的多态群体。

ISSR扩增的多态性条带怎么统计

粗脚粉螨是寄生虫一种,靠食皮屑为生粗脚粉螨是我国常见的粉螨,是仓储粮食、经济作物和食用菌的重要害螨,其经济重要性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本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探讨了不同居群粗脚粉螨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居群遗传结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1)探索并确定了粗脚粉螨基因组DNA提取的最佳方案。SDS(10%m/v)40μl,蛋白酶K(10mg/mL)6μl,STE 204μl;消化温度:45℃;消化时间:10-12h;粗脚粉螨个体数:50只;总体积250μl。 (2)建立了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通过正交实验方法,建立了粗脚粉螨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Mg~(2+)浓度2.0mmol/L、Taq DNA聚合酶0.75U、dNTPs浓度0.25μmol/L、引物浓度0.3μmol/L、模版DNA量20ng,总体积为25μl。 (3)ISSR-PCR扩增结果:共筛选出18条条带清晰、扩增稳定、多态性高的引物,分别对江西南昌(NC)、九江(JJ)及安徽巢湖两个不同寄主(AH-1、AH-2)共4个不同居群进行ISSR-PCR扩增,共获得136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07条,多态带百分比(PPB)为78.68%。 (4)遗传多样性分析:在居群水平上,平均期望杂合度(He),Shannon信息指数(Ⅰ)和多态带百分比分别为0.1302,0.1875和30.15%;在物种水平上,期望杂合度(He),Shannon指数(Ⅰ)和多态带百分率(PPB)分别为0.3586,0.5314和78.68%。4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由高到低为:JJ>NC>AH-1>AH-2,九江居群遗传多样性丰富度最高。 (5)群体间遗传变异分析:各居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6283,说明四个居群间表现出较高水平的遗传分化,这与AMOVA分析结果(F_(ST)=0.5824,P<0.001)接近。遗传结构分析表明居群间基因流(Nm=0.2957)水平较低。基于遗传距离的UPMGA聚类分析显示安徽粗脚粉螨两居群亲缘关系最为紧密,九江居群与其他居群亲缘关系较远。分析结果可得:不同居群的粗脚粉螨发生了一定的分化,地理居群遗传差异大于不同寄主居群遗传差异,各居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关,说明地理隔离并不是形成遗传差异的主导因素。预防的方法就是:经常保持居室和工作室的通风干燥,勤换洗衣服、被褥,定期曝晒、拍打被褥、床垫、枕芯、草席和地毯等物品。在春夏季,经常将草、竹席放在太阳下晾晒、拍打,或用75%乙醇擦拭,或将樟脑精块等芳香驱虫品放在床垫或席子下。经常用吸尘器吸除地毯上的灰尘,还可以用除虫菊酯醚类的除虫剂喷洒在地毯上,或用棉纱蘸松节油擦拭地毯。最好不要让宠物进卧室,并定期给宠物洗澡和驱虫、消毒。

基因多态性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代谢途径、代谢酶及其母药和代谢物的活性(1)若母药产生药理作用,其主要代谢途径由多态性代谢酶介导,生成的代谢无药理活性。此时PMs降低,生物利用度下降,t1/2不变。例如美托洛尔主要经CYP2D6代谢失活。对于CYP2D6 PMs,剂量减少。(2)若母药和由多态性代谢酶产生的主要代谢物均有药理活性。这样在PMs和EMs中疗效升高。例如普罗帕酮由CYP2D6代谢生成5-羟基普罗帕酮。(3)若多态性代谢酶催化的代谢为次要途径,主要药理活性来自母药,那么在PMs和Ems中疗效降低。如普萘洛尔的4-羟化部分经CYP2D6代谢。(4)若多态性代谢酶介导的代谢途径不是主要的,但该途径生成的活性代谢物具有很强的药理作用,这样PMs的疗效可能比Ems的疗效高。例如Endoxifen和4-羟基-他莫西芬的药理活性是他莫西芬的100倍。2、个体间受体敏感性或数量的差异(1)个体间受体敏感性或数量的差异可能完全掩盖药物代谢酶多态性引起药效学差异。(2)例如,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3、疗效监测指标(1)若药物剂量课通过直接的临床观察和一些简单的实验室检查而确定,或者有反应差异小的药物可以替代,那么进行相关的代谢酶表型或基因型测定意义不大。(2)例如,对于普鲁卡因胺,疗效以及普鲁卡因胺和N-乙酰普鲁卡因胺的血清总浓度(治疗血清浓度为10-30μg/ml)均可方便地监测到,因此无需用药前测定相关代谢酶的表型或基因型。4、治疗指数及临床应用剂量(1)多态性引起的药动学差异对于治疗指数低的药物尤为重要,反之对于治疗指数高的药物而言临床意义则不够突出。(2)对于目前临床应用剂量较小的一些老药,多态性分型的意义不大。5、其他因素(1)药物相互作用(2)疾病对药物代谢的影响(3)多种酶的PM个体(罕见)等

亲子鉴定str基因座准吗

  在人体内会有各种各样的基因,str基因就是其中的一种。通常在做亲子鉴定时,也会通过检测基因来了解父子之间的血缘关系。一般在做亲子鉴定时最好尽早的去检测,那么亲自鉴定str基因作准吗?

亲子鉴定str基因座准吗?

  STR:Short tandem repeat,短串联重复序列,也叫做微卫星DNA或简单重复序列(SSR),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的DNA串联重复序列。其核心序列为2-6 bp,重复次数通常在15-30次,广泛分布在人类基因组中,约占整个基因组的3%。多数的STR基因座具有多态性,其高度多态性主要源于核心序列重复次数的个体间差异,这种差异在基因传递的过程中一般遵循孟德尔共显性遗传规律。一个人的遗传物质(即DNA序列)都是独一无二的,其中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遗传物质在一生当中会保持不变,且在各组织之间也是相同的(如皮肤和血液)。

  作为一个重要的遗传标记系统,STR被称作第二代DNA指纹技术,并已广泛用于遗传制图、连锁分析、亲子鉴定、个体识别、疾病基因定位和物种多态性研究等领域。STR长度多态性用于法医学鉴定和亲子鉴定有以下优点:(1)分布广泛,有高度多态性。(2)个体识别机率和非父排除率高。STR在人类基因组中分布极为广泛,且片段小,与传统的蛋白质遗传标记相比,等位基因多,杂合度高,因此,不同个体基因型不同的可能性更大。两个无关个体在14个STR基因座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可能性仅为1×1014。(3)检材需求量少、灵敏度和成功率高,适用于降解、陈旧和腐败的检材。少量检材即可满足DNA的提取,将提取的DNA通过PCR扩增,灵敏度比传统的DNA指纹高得多。由于PCR扩增片段长度较短,所以即使仅含降解的DNA陈旧性斑痕,其扩增效率仍很高。(4)检测方法简单,可实现自动化操作。

  三联体亲权鉴定至少要检测15个STR基因座,若发现1个矛盾基因座,则增加至19个基因座;若发现2个矛盾基因座,则增加至28个基因座;若发现3个矛盾基因座,则增加至35个或以上基因座,若未再出现新的矛盾基因座,将矛盾基因座的父权指数计算累积父权指数(CPI),若达到或超过10000(父权概率为0.9999),可以做出“肯定亲生关系”的结论。若出现4个矛盾基因座,则直接做出“非亲生关系”结论。

  单亲亲子鉴定至少要检测18个STR基因座,若发现1个矛盾基因座,则增加至29个或以上基因座;若发现2个矛盾基因座,则增加至41个或以上基因座。将矛盾基因座的父权指数计算CPI,若达到或超过10000(父权概率为0.9999),可以做出“不排除亲生关系”或“支持存在亲生关系”的结论。鉴定结果如果是认定亲子关系,则认定;如果结果是排除亲子关系的,鉴定机构一般会对样本二次检测,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什么是基因检测?

  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元,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或者是RNA序列,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达。

  基因检测是通过血液、其他体液或细胞对DNA进行检测的技术,是取被检测者外周静脉血或其他的组织细胞,扩增其基因信息后通过特定设备,对被检测者细胞中的DNA分子信息做检测,分析它所含有的基因类型和基因缺陷及其表达功能是否正常的一种方法,从而可以使人们能够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明确病因或者是预知身体患某种疾病的风险。

  基因检测可以诊断疾病也可以用于疾病风险的预测。疾病诊断是用基因检测技术检测引起遗传性疾病的图片基因,目前拥有最广泛的基因检测是新生儿遗传性疾病的检测,遗传疾病的诊断和某些常见病的辅助诊断。

  基因检测的基本原理是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检查基因的结构及其表达功能是否正常。基因检测的途径主要有基因突变的检测、基因连锁分析和mRNA检测。最常用的技术有PCR扩增技术,DNA测序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基因检测主要是在传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肿瘤中有重要的应用。基因检测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肿瘤的临床分类,预后,对肿瘤高危人群的筛选指导,个体化治疗和预防都有重要的作用。

基于的ssr 遗传多样性分析

NOTE 基于种群聚类,特有等位基因 个人理解就是ssr引物1 在位点 扩增出的 a b 2个条带(2倍体),ab长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如果a条带 在所有样本DNA中的长度一样,就不是多态性条带。如果有不相同就属于多态性条带?还是在学习中慢慢理解吧,不能单独去理解这一个问题花费很多时间。多态性条带应该是属于显性标记中的内容,文献中说ssr也有多态性片段概念 下为ISSR 检测流程,ISSR 引物不分F R, 引物即是F 又是 R。ISSR引物可在dna 两条链中结合。需要某段序列两段具有 反向且互补的重复单位,这样单条引物可扩增到片段。这样需要反向且互补的重复单位间的这段序列尽量在样本间不显示差异。所以才说ISSR是显性,单个ISSR引物在样本中只能扩增出一条带(理论情况),其实不是一条带,只要存在上述情况就可扩增 参考文献为 Schuelke, Markus. "An economic method for the fluorescent labeling of PCR fragments." Nature biotechnology 18.2 (2000): 233-234.对PCR原理还不是很清晰,画图了解以下,红色为M13序列,蓝色为F R引物, 橙色阴影部分表示引物与序列退火,QQQQ为目标序列,NNNN为非目标序列F 趋近0 说明位点under 随机杂交,符合哈温平衡?大量正值表明 近亲杂交(inbreeding)理想种群下的 从转录组或基因组数据中获得批量SSR引物,也可从以往论文中选取引物,进行引物筛选。引物设计使用 oligo7 或 primer 等。oligo是免费的,primer 需付费使用。 筛选引物可通过琼脂糖,聚丙烯酰胺,毛细管电泳检测引物扩增效果,最后筛选到特异性较强的引物进行基因组扩增。 20200901 数据全部完成 本次实验采用 荧光 毛细管电泳。以软件的使用作为实验内容。 软件的具体用法见文集中的软件使用说明 ,其实手册已经写的很详细了。 最终数据结果如下,会得到具体片段长度的大小共24个位置无数据 使用GenAlex分析遗传多样性参数,但是不太明白这些参数的含义,还担心在计算的过程中会遗漏数据,就跑2次,看下结果一样不 分不同地区比较不同种源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差异。目前以省划分最低分类 杂合度低 与 自花授粉有关? GenAlex 无法计算PIC,使用 Powermarker Powermarker计算遗传距离,UPGMA或NJ 法建树 DARwin 也有文章 使用这个软件 ,很多文章使用 DARwin 吗,Powermarker 比较简单 得到树文件,使用itol美化。统计每个亚群下的种群个数。 GenAlEx 中有此功能 variance components of the populations, 即种群遗传分化 可根据地区,聚类,structure 的种群分类来做此分析, 并比较不同分类下的遗传差异,种群内外变异差异。 (1)GenAlex中AMOVA分析需要确定以下参数聚类 与 structure 之间的某些种群用venn 图表示共有样本 GenAlEx 可用, 每个种群中个体根据 probability score 划分为 pure 或admixture,单独划为一个subgroup? 根据第一次划分的种群,可以继续划分sub-sub group (1) 使用Structure Harvester获得最佳k (2)Clumpp 重复抽样从多个run获得结果 (3) distruct 画图

nei’s基因多样性

这是一个科学家的名字,有这么一个系数,叫做nei氏多样性指数植物分子群体遗传学研究动态分子群体遗传学是当代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支柱学科, 也是遗传育种和关于遗传关联作图和连锁分析的基础理论学科。分子群体遗传学是在经典群体遗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利用大分子主要是DNA序列的变异式样来研究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引起群体遗传变化的因素与群体遗传结构的关系, 从而使得遗传学家能够从数量上精确地推知群体的进化演变, 不仅克服了经典的群体遗传学通常只能研究群体遗传结构短期变化的局限性, 而且可检验以往关于长期进化或遗传系统稳定性推论的可靠程度。同时, 对群体中分子序列变异式样的研究也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达尔文的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学说。到目前为止, 分子群体遗传学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 阐明了许多重要的科学问题, 如一些重要农作物的DNA多态性式样、连锁不平衡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种群的变迁历史、基因进化的遗传学动力等, 更为重要的是, 在分子群体遗传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兴的学科如分子系统地理学等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文中综述了植物分子群体遗传研究的内容及最新成果。 1 理论分子群体遗传学的发.展简史经典群体遗传学最早起源于英国数学家哈迪和德国医学家温伯格于1908年提出的遗传平衡定律。以后, 英国数学家费希尔、遗传学家霍尔丹(Haldane JBS)和美国遗传学家赖特(Wright S)等建立了群体遗传学的数学基础及相关计算方法, 从而初步形成了群体遗传学理论体系, 群体遗传学也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群体遗传学是研究生物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它应用数学和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 以及影响这些变化的环境选择效应、遗传突变作用、迁移及遗传漂变等因素与遗传结构的关系, 由此来探讨生物进化的机制并为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生物进化就是群体遗传结构持续变化和演变的过程, 因此群体遗传学理论在生物进化机制特别是种内进化机制的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 群体遗传学主要还只涉及到群体遗传结构短期的变化, 这是由于人们的寿命与进化时间相比极为短暂, 以至于没有办法探测经过长期进化后群体遗传的遗传变化或者基因的进化变异, 只好简单地用短期变化的延续来推测长期进化的过程。而利用大分子序列特别是DNA序列变异来进行群体遗传学研究后, 人们可以从数量上精确地推知群体的进化演变, 并可检验以往关于长期进化或遗传系统稳定性推论的可靠程度。目前, “选择学说”和“中性进化学说”仍然是分子群体遗传学界讨论的焦点。1971年, Kimura。近20年来, 在分子群体遗传学的基础上, 又衍生出一些新兴学科分支, 如分子系统地理学(molecular phylogeography)等。系统地理学的概念于1987年由Avise提出, 其强调的是一个物种的基因系谱当前地理分布方式的历史成因。2 实验植物分子群体遗传研究内容及进展基于DNA序列变异检测手段的实验分子群体遗传学研究始于1983年, 以Kreitman。其研究内容涵盖了群体遗传结构(同源DNA分化式样)、各种进化力量如突变, 重组, 连锁不平衡、选择等对遗传结构的影响、群体内基因进化方式(中性或者适应性进化)、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及基因流等。同时, 通过对栽培物种与野生祖先种或野生近缘种的DNA多态性比较研究, 分子群体遗传学在研究作物驯化的遗传学原因及结果等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如作物驯化的遗传瓶颈, 人工选择对“驯化基因”核苷酸多态性的选择性清除(selective sweep)作用等等。2.1 植物基因或基因组DNA多态性分子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基础是DNA序列变异。同源DNA序列的遗传分化程度是衡量群体遗传结构的主要指标, 其分化式样则是理解群体遗传结构产生和维持的进化内在驱动力诸如遗传突变、重组、基因转换的前提。随着DNA测序越来越快捷便利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全基因组序列或者基因序列的测序结果被发表, 基因在物种或群体中的DNA多态性式样也越来越多地被阐明。植物中, 对拟南芥和玉米基因组的DNA多态性的调查最为系统, 研究报道也较多。例如, Nordborg等中部分基因位点的DNA多态性也得到调查, 结果表明不同的物种的DNA多态性存在较大的差异。繁育方式是显著影响植物基因组的DNA多态性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来说, 自交物种往往比异交物种的遗传多态性低, 这已经被一些亲缘关系相近但繁育方式不同的物种如Lycopersicon属植物和Leavenworthia属植物的种间比较研究所证实比较了不同繁育方式的两个近缘种Arabidopsis thaliana(自交种)和Arabidopsis lyrata(异交种)的乙醇脱氢酶基因(Alcohol Dehydrogenase)的核苷酸多态性, 结果发现A. thaliana的核苷酸多态性参数Pi值为0.0069, 远高于A. lyrata的核苷酸多态性(Pi=0.0038)。2.2 连锁不平衡不同位点的等位基因在遗传上不总是独立的, 其连锁不平衡程度在构建遗传图谱进行分子育种及图位克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afalski和Morgante等。拟南芥是典型的自交植物, 研究表明: 拟南芥组基因大多数位点的连锁不平衡存在于15~25 kb左右的基因组距离内。与大多数自交物种相比, 异交物种的连锁不平衡程度则要低得多。例如, 玉米的1号染色体的体连锁不平衡衰退十分迅速,大约200 bp距离就变得十分微弱。 2.3 基因组重组对DNA多态性的影响基因组的遗传重组是指二倍体或者多倍体植物或者动物减数分裂时发生的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或者转换。目前有很多关于重组和DNA多态性之间的相关关系的研究, 但是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部分研究显示重组对DNA多态性具有较强的影响。如Tenaillon等对番茄属内5个种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也显示重组对种群间的DNA多态性的影响也不明显。2.4 基因进化方式(中性进化或适应性进化)分子群体遗传学有两种关于分子进化的观点: 一种是新达尔文主义的自然选择学说, 认为在适应性进化过程中, 自然选择在分子进化起重要作用, 突变起着次要的作用。新达尔文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 任何自然群体中经常均存在足够的遗传变异, 以对付任何选择压力; 就功能来说, 突变是随机的; 进化几乎完全取决于环境变化和自然选择; 一个自然群体的遗传结构往往对它生存的环境处于或者接近于最适合状态; 在环境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 新突变均是有害的。这两种学说, 在实验植物分子群体遗传学的研究中都能得到一定的支持。对植物基因在种内进化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拟南芥菜、玉米、大麦等农作物及少数森林树种。Wright和Gaut对2005以前发表的相关文章进行详细的统计, 结果显示: 拟南芥中大约有30%的基因表现为适应性进化; 玉米中大约有24%的基因表现为非中性进化; 大麦的9个基因中, 有4个受到了选择作用的影响。选择作用主要包括正向选择、平衡选择、背景选择及稳定选择, 它们单独或者联合对特定基因的进化方式产生影响。如花旗松中的控制木材质量和冷硬性状的基因对47份马铃薯66个基因位点调查表明, 大部分基因位点在马铃薯群体进化过程中受到了直接选择或者分化选择作用。以上对不同物种的不同基因位点的研究都强调了分子进化的非中性的结果, 这说明选择在基因的进化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 中性进化的结果报道较少, 或被有意或者无意地忽略, 事实上即使在强调选择作用的研究文献中, 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基因表现为中性进化, 说明在种内微观进化的过程中, 选择作用和中性漂变作用可能单独或者联合影响了物种内不同的基因位点, 共同促进了物种的进化。2.5 群体遗传分化分子群体遗传学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是阐明物种不同群体之间甚至不同物种群体之间(通常近缘种, 如栽培种及其近缘种或祖先野生种)遗传结构的差异即遗传分化, 并推测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从而使人能够更好地理解种群动态。植物种内不同群体间遗传分化的研究案例有很多, 典型的有: (1)拟南芥全球范围内的遗传分化。Kawabe和Miyashita等物种没有发生明显遗传多样性的地理分化。植物不同物种间遗传分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对在栽培种及其野生近缘种的DNA多态性的比较上。由于早期的驯化瓶颈及人工选择繁育等遗传漂变作用结果 的研究显示野大豆的平均核苷酸多态性为0.0217( )、0.0235( W), 地方种则分别为0.0143( )、0.0115( W),大约为野大豆的66%( )和49%( )。以上结果充分反应了栽培物种驯化过程中曾遭受过瓶颈效应。3 分子系统地理学分子系统地理学是在分子群体遗传学的基础上, 衍生出的新学科分支。早在20世纪的60年代, Malecot利用一个叶绿体基因和两个核基因的变异对两个亚洲的栽培籼、粳亚种及其近缘野生种进行了系统地理学研究, 阐明了籼、粳稻分别起源于不同的亚洲野生稻(O. rufipogon)群体, 其中籼稻起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部的印度东部、缅甸、泰国一带, 而粳稻则驯化于中国南部, 等等。4 小结与展望目前, 在国际上, 植物分子群体遗传学研究方兴未艾, 在国内, 也开始引起注意。随着植物水稻、拟南芥、杨树的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 以及更多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重要森林树种的部分基因组测序结果及EST序列被发表。人们对这些物种的DNA多态性、连锁不平衡水平、基因组或者个别基因的进化推动力量、物种内种群动态和迁移历史等群体遗传学所关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还远不够深入和透彻。为了推动国内植物分子群体遗传学研究的发展,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权当抛砖引玉。(1)大力借鉴国际上有关分子群体遗传学研究的先进方法, 尤其是借鉴以果蝇、人类为研究对象的相关工作。分子群体遗传学研究注重的是分析方法、研究思路以及所要阐明的群体遗传学问题, 而这些很容易学习、掌握并深化研究; (2)深入开展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由于植物种类的繁多以及基因组的复杂性, 人类不可能对不同植物种一一进行全基因组测序, 只能选取少数物种作为模式物种进行测序, 鉴于不同物种之间的同源基因以及基因排列顺序存在一定程度的保守性, 因此, 利用模式植物的基因组测序结果及物种间的比较研究结果可以推动并加速其他物种的相关研究; (3)更加重视分子群体遗传学研究。分子群体遗传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研究种内(微观)进化的一门学科, 而种内微观进化是研究种间宏观进化的前提和基础, 进而加深人们对物种形成、生命进化的认识。另一方面, 连锁不平衡水平是分子群体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深入了解连锁不平衡水平对于构建高通量的遗传图谱, 以及利用自然群体进行复杂性状(QTLs)的定位和相关基因克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特别要深入开展我国特有的具典型分布格局的植物类群的分子群体遗传学和分子系统地理学的研究, 这对于了解我国植物物种的起源、演变和分布变迁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我国是许多重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起源和驯化中心之一, 深入了解栽培物种及其近缘野生种的DNA多态性及分布方式, 可以为我国的物种保育、重要基因的挖掘、野生物种的驯化栽培、分子育种和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提供理论指导。

关于多态性指数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遗传中亲缘性与相似性指数,遗传距离遗传多态性有什么关系?ISSR扩增的多态性条带怎么统计

本文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威海上格软件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007704号

Thanks for visiting my site.